员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为了庆祝建国 70 周年,迎接党的 98 岁生日,7 月 1 日矿业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柞水县逾辉影城观看《周恩来回延安》的革命电影。影片讲述了身患癌症的周总理 1973 年陪同外国友人,重回阔别 26 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深情演绎了总理在短短 22 小时内和延安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的第一视角,用人物饱满充分的情感串起全片的故事,通过总理与延安百姓、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 延安精神 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 延安精神 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影片从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和回忆感恩当年曹大娘的小米饭,导出埋在总理心中深深的 小米情结 以及这背后蕴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 延安精神 。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着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 三座大山 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影片中,带着百姓撤退延安的总理,冒着生命危险帮牛娃找到了牛,总理知道,这头牛就是这个孩子一家人未来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地方军阀还是国民党,谁都不可能像共产党人这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别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 延安精神 没有丢。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旧艰苦,但是他们信任跟着共产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周恩来回延安》用平实的老百姓语言来描述伟人情怀,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后,延安百姓依旧吃不饱饭,总理在与省地市干部吃饭时再三要求一定要抓生产,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需要水利人才等生产上的帮助,中央一定大力支持。总理没有鸿篇大论,只是重重地与当地干部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当总理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