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 摘要:新一阶段的国企改革仍然面临着国企的性质和定位、与政府的关系、效率、内部治理和利益分配等困境,需要从动态关系治理的视角来分析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国企的动态关系主要包括:政府、市场与国企的关系;市场中的竞争秩序关系;企业内部治理关系;利益分配关系和社会公众对国企的期望关系等。国企动态关系治理的实质就是对这些秩序和利益关系的再调整。 关键词:国企改革;动态关系;治理;利益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25)02-033-07 从 1978 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已经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阶段。在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探讨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不同的分析视角,如科尔奈的政府与国企的“父子关系”论和预算软约束假说、西方的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市场竞争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曾被用来分析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甚至可以说,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近几年来从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也呈现了边际效率递减的趋势。现阶段,面对国企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原有的理论不能给予较好的理论解释。为此,本文从动态关系治理的视角来剖析国有企业的动态关系,以图找到国企改革的新思路。 一、国企改革的困境 1.国企性质和定位的困境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是计划体制下的“社区单位”或者是生产车间;同时国有企业也是国家实现重工业优先进展战略的组织形式,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国有企业的各类政策性负担。国有企业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特别契约关系,如国有企业要保障员工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等。其实,国家行为对国有企业的目标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动,国有企业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有学者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是国家干预和参加经济的主要手段,国有企业是区别于非国有企业的特别企业,应该接受双重评价,即经营效率评价和所有者利益评价。 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定位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从全世界来看,在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间段,各国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定位都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国家的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品供给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其产权是多元化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