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秀专家韦爱芬:小淀粉制出大产业广西优秀专家韦爱芬:小淀粉制出大产业 她曾是企业一线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如今嬗变成一名执教三尺讲台的大学“先生”。 她曾泡在实验室里,在变性淀粉技术领域与瓶瓶罐罐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如今她转战高校,面对一张张渴求知识的面孔,授业解惑。 她是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广西民族大学硕导、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韦爱芬。 兴趣 奠定未来之路 韦爱芬,人如其名,柔弱纤细,却伴着温婉恬静的气质。 各种荣誉前面,韦爱芬最看中的是讨论过程,最值得回味的是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这位理工女幼时怎么也不会想到,长大后会与“变性淀粉技术讨论”打上半辈子交道,而且是那么得心应手,颇有成就。 从农村走出来的韦爱芬,求学之路甚为不易。家中排行老大的她,是村里惟一考上初中的女孩。“村里的女孩大多读完小学就回家务农,好在我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我才有今日。”韦爱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6 年后,她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初中接触化学课,开始喜爱并为此着迷。”考大学时,韦爱芬最终选择有机化学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4 年的大学生涯,韦爱芬在实验室里尽情畅游,不仅对实验室的各种设备了如指掌,也对各类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程序了然于心。 1992 年,韦爱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西明阳淀粉厂(现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开始了她与变性淀粉讨论 20多年的情缘。 科研 勇攀技术之峰 阳离子淀粉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变性淀粉。当年,我国大部分淀粉厂都以生产原淀粉为主,变性淀粉讨论应用刚刚起步,国内只有个别淀粉厂能生产阳离子淀粉,面对造纸厂推广。 “当时工厂仅有一两个氧化类变性淀粉产品,也想在阳离子淀粉研发上有突破。前期多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为此,厂里专门组成一个阳离子淀粉研制小组,3 个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承担重任,韦爱芬便是其中之一。这是韦爱芬工作后负责的第一个讨论课题。 试剂的试验选择、小样讨论试验,到中试、批量放大试验,韦爱芬在每项程序上亲力亲为,不敢懈怠。在中试、批量放大试验时,为掌握生产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指导工人更好地执行工艺操作程序,韦爱芬每天都在车间里与工人们呆上十几个小时,一天工作后,她全身都沾满了阳离子醚化剂特有的“臭味”。每天的午饭也是在实验室边吃边观察,全身心扑在讨论课题上。 功夫不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