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与自贸区和保税港区进展建设【摘要】为了紧紧抓住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进展;进一步做强、做好、做大、做稳厦门海港和空港,促进厦门港口国际中转业务的进展,提升厦门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海西”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两岸三通合作,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本文从象屿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建立保税物流园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进展的角度,分三个步骤提出厦门自由贸易港区体制改革与机构调整方案与政策创新的思路。希望籍此为推动厦门新的一轮跨越式进展,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提供前瞻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保税区 自由贸易港区 体制改革 政策创新 为进一步发挥厦门港口的优势和增强厦门港口的经济辐射效应,促进“海西”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厦门港建成“大通道”,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进展,作者提出从象屿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 建立保税物流园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进展的角度,分三个步骤提出自由贸易港区体制改革与机构调整方案与政策创新的思路。探究保税物流园区与象屿保税区、东渡港整合为保税港区,进而向自由贸易港区进展的可行性。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厦门自由贸易港区的政策功能优势,形成一整套高效透明的行政环境、快捷的通关环境、完善的服务环境,提升厦门港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厦门自由贸易港区,可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启动阶段),在象屿 I 期0.26 平方公里到象屿 II 期 0.7 平方公里区域内实施“区港联动”;第二步(进展阶段),在 9 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厦门海空港保税联动;第三步(建成阶段)建成厦门自由贸易港区,面积扩大到海沧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刘五店物流园区、杏林物流园区,由“区港联动”过渡到厦门自由贸易港区,在厦门 本岛及海沧、刘五店港区、招银港区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港政策,增强厦门港口的综合竞争力,由集装箱大港迅速进展成为国际主枢纽港,成为亚太地 区国际航运中心。 一、第一步:启动阶段(2025-2025 年) 在象屿 I 期 0.26 平方公里到象屿 II 期 0.7 平方公里区域内——即国务院批准的区港联动试点区 0.7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施“区港联动”(范围是从东渡港区,南起五号泊位、北与保税区接壤,东自疏港路,西止码头作业区。),并力争在厦门空港设立海关 B 型保税仓库,在空港实施“区港联动”。 本阶段的任务是要发挥保税区政策优势与港口的区位优势,将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