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课题一: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课题一: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6—38 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习九的第 1—4 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的数的产生。 2、熟悉自然数和整数。 3、使学生熟悉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亿”、“千亿”. 4、把握千亿以内的数位挨次和十进制计数法,会依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依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预备:教科书第 36 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教学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半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毕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老师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 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老师出示第 36 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头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方,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车,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假如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假如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丧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根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进展逐浙消逝了数词,随着文字的进展又制造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 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 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 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示 9,10 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用一竖表示 1,两竖表示 2,……五竖表示 5,6 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 7 就用一横加竖来表示,……9 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中国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