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语文 第26课《更衣记》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 第26课《更衣记》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_第1页
1/3
高考语文 第26课《更衣记》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_第2页
2/3
高考语文 第26课《更衣记》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_第3页
3/3
第 26 课 更衣记引人入胜对一个民族而言,它是凝结本民族独特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体现深层心理意识结构和生命哲学的徽标;对个体人而言,它不仅防寒保暖遮羞,还是烘云托月般的人体修饰符号,更深刻地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尤其对女性而言,服饰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审美蕴涵。毫不夸张地说,服饰建构了女性感性世界最为生动的底色。她们通过色彩、线条的象征意义与衣料饰品的和谐调配,赋予服饰全新的内涵,呈现出女性关照生命、张扬个性的独特视角和手段。……[课 前 预 案]……一、文本信息1.作品信息服饰是种文化,是在浓厚的文化积淀上,人自身有意或无意的潜意识的流露。服饰不仅仅是种象征,它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内容,并且是自我表现的一种物化。在众多作家的个人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张爱玲是一位特立独行、独步奇峰的作家。在现代文学中,没有哪位作家像张爱玲那样津津乐道地谈论服饰、关注服饰了。对于张爱玲而言,衣服恐怕永远不只是人体轮廓的烘云托月。衣服的深情款意,有颠沛沦落的寄托,也有生命状态的寄寓,张爱玲对衣服的牵牵挂挂还是她自己的概括最精辟: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是随身携带的一种袖珍戏剧。或者说,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文章历数近代服装的演变,就如同撰写一本近代服装史,缜密而平实。张爱玲巧妙地把个人的直感搓揉进去,不仅把清末以来服装演变的过程从容道来,将服装的品种,穿着的习俗说得头头是道,而且顾盼生姿,错落有致。2.作家剪影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显赫而没落的家庭背景,父母离异及母亲的“新女性”个性,畸形地持继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主要作品有《传奇》、《流言》《金锁记》、《秧歌》、《十八春》和《红楼梦魇》等。此外,尚有《倾城之恋》、《太太万岁》、《不了情》、《小儿女》等戏剧、电影剧本。有《张爱玲全集》16 卷行世。本文选自《张爱玲全集》第 4 卷,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张爱玲在写作形式上,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和 20 世纪西方现代小说的特点,观察细致入微,文笔犀利。揭示人物内心深刻。二、基础知识(一)正字音1.易读错的字甬(yǒng)道 紫貂(diāo) 竹竿(gān) 怅惘(wǎng) 冶(yè)艳 繁缛(rù) 银嵌(qiàn) 癫(diān)狂 娇媚(mèi) 细褶(zhě) 胀(zhàng)烈 恪(kè)守不靖(jìng) 接榫(sǔn) 镂(lòu)出 放恣(zī) 2.多音字福相(xiàng) 阑干(gān)相(xiāng)亲 干(gàn)部 相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考语文 第26课《更衣记》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