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题常见设错方式 文言实词题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其一为“对加点字的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其一为“对加点字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但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出题者都会特意设置一个或三个错误项。当然,在设错时,出题者并不会无中生有,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把握其中的规律,对我们解答会带来很大的帮助。这里,我以 2009 年五道高考题为例,谈谈文言实词题常见设错方式。设错之一,忽略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但出题者在设置实词题时,有意忽略某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前的词义来解释它,给考生带来混淆。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009 年广东卷)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驰:延缓分析: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A 项“奇”在代词之前,可以判定为动词,解释为“奇妙”显然错误,它应为意动用法“认为……惊奇”。另诛为“诛杀”之义,“弛”为“松弛”之义,故答案为 B。设错之二,忽略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一个词同时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高考考纲中所列出的 120 个实词,就是非常典型的一词多义的例子。因此,出题者借助词义的多样性,本该用此种解释,却换用此词的另一种解释,制造错误。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9 年湖南卷)A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B.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C .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分析:A 项中的“季”有五种含义:①一年分春夏秋冬,一季三个月;②季节,如雨季;③指一个时期末了,如季世;④指一季的第三个月,如季春;⑤在兄弟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如季弟;⑥姓。题项中选用了上述中第二种意思,但是秋天本来就是一个季节,再将季理解为“季节”,有重复之嫌,再联系“天地始肃”一句,我们可以知道应选择第四种意思,也就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故答案为 A。设错之三,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