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技法:作文“选材”误区文章的内容是由立意和选材决定的。选材服务于立意,但材料往往不完全受“意”的限制,好的材料可以丰富、扩展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回味。好的材料有三条标准:(1)切合文章的旨意。这一条至关紧要。材料和旨意的切合度怎样,凭直观感觉不易判定,最好是在材料初步选定后,就把文章的基本格局构想出来,再从这个格局出发,来审视选定的每一个材料。这样做,材料的切合度就比较容易显现出来,使用与否,也就有了把握。(2)有比较丰富的意蕴。意蕴,就是材料的内在含义。意蕴丰富,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以某些启示。一件材料有无意蕴,要先用读者的眼光来看,要用心感受它。(3)要新一点。这一条不言自明,凡是别人没有用过的都可以算作新,有一点时代色彩自然更好。在选材方面,考生务必走出以下几个误区:一、投机取巧,套用时文2002 年高考首次在卷面上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但多年以来部分考生心存侥幸,套用现成故事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抄袭作文,抄江苏和上海高考的满分卷,经过在场外网上搜索,在场内验证,给了 8 分以下的处理。这些孩子完全是昏了头脑,是那些满分作文的书害了他们,也是背诵范文上考场默写的‘报应’。”四川省作文(考新材料作文“点线面”)阅卷也大力封杀“套作”——比如一篇作文题为“坚强”、一篇题为“古镇情韵”,它们分别套用了以前的高考作文及记者撰写的时文,判分都低得可怜。这里要提醒考生: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二、内容幼稚,气度狭小卷阅卷中发现,有些叙事文编得像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写的,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比如《与你为邻(与你为邻,让我感到十分快乐)》一文,不足 800 字的篇幅就写了三个邻居,人物形象单薄,记叙水平不高。另外,文中反反复复提到的就是“(赵叔叔)你做的食物,每次都让我们感到十分美味,大饱口福”、“我一见到食物就十分高兴,马上把食物拿进了屋子,一口气把它们吃光了”、“(王大妈)她总会拿一些小零食给我,让我感到十分开心”,其品位十分低下。语言表达上则有生造词、方言词出现,如“而你每次都让我们这班小馋猫试食”、“也像在课室一样”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