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文本识大意,胸藏珠玑解玄机(说明:初读文段识大意,上下文语境猜词意,一词多义心中记,两相对照解实词。)[析考点]全国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文言文实词的考点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次 B。 “常见”主要是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区别的实词,或者一些中学生尚未接触,但传世名作中却经常出现,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具体说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 年 4 月新版)》规定的120 个实词为重点。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个义项,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文言实词分类: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而其中最基本的是“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的重要性在于:1、实词理解直接影响文言段落的选择题解答。比如,2007 年全国卷高考题“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这个题目其实就是考“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中“严切”的理解,这个词应解作“环境严酷”,这样就能明白 D 项中的“当时形势”是不准确的。2、实词理解直接影响文言的翻译。实词承载着文言句子的实际意义,在高考中,文言翻译题虽是一个考查学生对综合文言功力,但实际上从意思上说,实词的理解还是是重点。理解了实词,能知文意大概;理解了实词,文言选择题的解答也就简单了。因为所有文言选择题都和选择题有关。[点误区]这个考点常犯的错误有:1、离开语境解实词。实词具有多义性,要从多义中选取其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根据语境确定。2007 年全国卷 II 第 8 小题,有一个选项“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含义。上文: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谓“屈中国以尊夷狄”。下文: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这上下两句中,显然“骄”“鞠躬俯首”的意思是很容易明白的,并能推断出高祖处于屈辱的地位,怕契丹,既然如此,就应该“愈严格”显然说不通,应该是“愈恭敬”。误释“谨”为“严格”,就是因为脱离了语境。有个成语叫“前倨后恭”,“倨”就是“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