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浅析汉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 摘 要:本文以中国人(即汉语为母语者)学习英语为例探讨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汉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有利于外语的学习和运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继而分析了汉语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探讨了汉语在二语习得中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正迁移现象。 关键词:汉语;二语习得;正迁移 1 问题背景 二语(本文中的“二语”仅指英语,下同)教学中汉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外语教学界热议的话题。母语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界仍尚无定论。由于汉语和英语在文化层面存在差异,这使得一些学者在探究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时,主张外语学习应该忘记母语,或者把外语完全当做自己的另一种母语去学习。但是外语学习者能做到忘记母语、甚至是完全抛却母语去学外语吗?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适时地运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课题备受英语老师的关注。 2 理论依据 在二语习得讨论领域内,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大都肯定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下面就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对母语作用的讨论作一简单回顾。 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do 于 1957 年首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语误的出现根本上是由学习者将母语迁移到第二语言时所发生的干扰造成的。在语言迁移过程中,Lado 认为第一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称为“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面影响叫做“语言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起促进作用,负迁移则起干扰作用。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许多语言学家用对比分析方式对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进行归类,从而提出了语误分析理论。即把错误分成两大类:语间语误(Interlingual error)和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前者是无规律的,由母语干扰所造成的,后者则是有规律的,与母语系统无关的。”(刘利民、刘爽,2001:7)。 3 影响因素 3.1 母语思维定式 语言学家的讨论表明,人的语言基本形成的关键期是 6 岁,完成语言建构在 12 岁,而语法和词汇的完成是 15 岁。由于成年人已错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他们学习外语时,总会运用母语的诸多规则去认识和理解目的语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目的语和母语之间寻找等价词,等价句式。这容易出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