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对如何预防会计失真信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把会计信息失真局限在会计主观作弊上,我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本文试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预防措施。 一、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 1.从会计学的属性来看。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两方面。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看,它讨论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看,它又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精等科学。 2.从会计报告的目的来看。西方一些国家在对会计报告目标的讨论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学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显著的差别。“受托责任学派”首先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学派”则首先强调相关性。从逻辑上来说,相关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但是相关性毕竟不等同于可靠性,两者往往互相冲突,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会有所削弱。 3.从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进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金融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所以,经济越进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假如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便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具有较长意义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既是会计准则定义、释义的准确性,假如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定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