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要注意水温变化我国的水产品消费中,鱼类占 50%以上。在消费的鱼类产品中,消费量超过 200 万吨的有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草鱼,这 5 类大宗淡水鱼占淡水鱼消费量的 70%以上。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养鱼先养水,良好的水环境是实现水产养殖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适宜的水温不仅是鱼类自身生长、繁殖及抵抗疾病等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水温在水产养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了解水温变化规律及其对大宗淡水鱼水产养殖的影响,对指导淡水鱼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水温变化规律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邓爱娟等讨论发现,对当日平均水温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一天的平均气温柔最高气温,其次是当日的最高气温柔最低气温,且表层水温日变化大于深层水温日变化,深层水温更趋于稳定,浅层水温较深层更易受到当日的气温影响,深层水温则更易受前 1 天气温影响,体现了深层水温变化存在相对滞后性。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马建波等讨论发现,水体昼夜温差较小,水深 0.5 米~2 米温度差小于 5℃,白天随着气温的升高,水温逐渐上升,并在气温达到最高点后约 1 小时,水体温度达到最高值,说明当日水体温度升高相对气温存在滞后性。鱼类生长需要合适水温水体温度是水生生物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淡水鱼类是冷血动物,其体温及一系列生理活动均与水温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体温,并对其生存和生长产生影响。各种鱼类都有其自身生长的最适温度及适温范围,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大宗淡水鱼类有鲤、鲢、鳙、鲫,其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 24±4℃,产卵适宜水温 18℃~30℃,最适温度为 25±3℃。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可以加快鱼类的代谢强度,增加鱼类的摄食量,加快生长。上述鱼类在水温低于 15℃和高于 32℃时食欲降低,生长缓慢,水温低于 10℃时,摄食量急剧减少,低于 5℃停止摄食。淡水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其生长速度不同,在不同水域(水温)生长速度也不同。性成熟前,生长最快,水温高,性成熟早,生长速度提前减慢。因南方水温高,铒料生物丰富,淡水鱼生长期长,长江、珠江种群生长优于黑龙江,但珠江水温高,性成熟早,生长速度提前减慢,故长江种群优于>珠江种群优于>黑龙江种群。因此,采纳水积温结合鱼类的生理习性,可判别各地热量资源对鱼类生长的适用性,有利于实现鱼类的快速生长及较高的经济效益。夏季水温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