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地质勘察方案可行性分析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地质勘察方案可行性分析_第1页
1/4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地质勘察方案可行性分析_第2页
2/4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地质勘察方案可行性分析_第3页
3/4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地质勘察方案可行性分析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地质勘察方案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为例,对取样与原位测试中的注意事项、波速测井方法、抗震和场地土的类别、地质条件和四条线位的方案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勘察;测试;方案;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是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和中山两市的一条跨越珠江口内伶仃洋的通道,直接连接深圳经济特区与中山市。本跨江通道位置位于虎门大桥下游约 28km,距离港珠澳大桥上游约 31km ,基本处于两通道的中间位置。 2 地质条件 工程场区大致可分为三大地貌区:在东西部低丘陵区及零星发育台地,冲海积平原、滨海平原和泻湖平原及中部伶仃洋海域。场区处于华南地槽褶皱系的南段。陆域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海域部分绝大部分位于广东大陆架部位,东南隅跨入陆坡区,海底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缓慢倾斜。场区处于前述西北向及北东向区域构造带交汇处,受其影响场区次级断裂及节理裂隙异常发育,其力学性质及其展布规律亦主要归属于北西、北东向区域构造带。 根据区域资料及含水层的岩性、埋藏条件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场区存在或潜在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断裂破裂带、浅层气,特别岩土为软土、风化岩与残积土。 (1)场区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地震活动总的特征是频率较高,强度较弱。 (2)场区虽然断裂构造发育,但断裂均未发现错断覆盖土层的现象,属非全新工程活动断裂,其对工程影响主要表现在基岩风化层深厚,中微风化面起伏较大,存在多处风化深槽等地基的不均匀性上。 (3)工程场区软土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其稳定性极差,基岩风化差异显著,风化层厚度大,且厚薄不均,地基均匀性总体较差。但本工程以桥隧为主;其中,桥梁结构抗震性好,基础适应性强,一般采纳深基础(桩基)或大型基础(如沉井、沉箱),不良地质对基础影响较小;隧道主要从覆盖层中通过,围岩以饱和砂土、流~软塑粘性土等Ⅵ类地层为主,属相对均匀地层,可以进行隧道建设。对于人工岛,在隧道人工岛可采纳地基处理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使基础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3 线位选择 图 1:线位分布图 A1 线位岩面埋深适中,基岩工程性能良好,采纳桥梁方案技术手段成熟、施工难度较小。 A2 线位跨矾石水道采纳桥梁、跨伶仃洋水道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地质勘察方案可行性分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