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制度调整的行为逻辑及结果预期生育制度调整的行为逻辑及结果预期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计划生育可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的新中国处于加强和稳定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人民群众自愿的节制生育制度; 之后党和政府开始寻求改革,明确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开始建立和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由政府决定人民群众生育行为的“一孩”计划生育制度;2025 年 11 月 15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进展。”从放开“双独”到“单独两孩”政策的逐步放开,是应对导致中国经济将要通过“减速关”的人口现状困局――人口老龄化加深、人口红利趋于消逝、跨越“刘易斯拐点”、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所进行的决定性改革。 二、“一孩”向“单独两孩”生育制度调整的行为逻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报告没有提稳定低生育水平,而是强调政策的完善性与法制化,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进展提出了要求,这主要源于现实的人口困境。 (一)劳动力缺口及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讨论所所长蔡?表示人口红利已经消逝。此言并非危言耸听,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主力劳动人口在 20 -39 岁之间,这部分人口的增长率早在 2025 年便萎缩至零了,而且直至 2035 年这部分人口的萎缩速度将明显快于整个劳动力人口,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加深,劳动力人口的抚养赡养负担越来越重,社会财宝的消耗加速。中国进展讨论基金会发布的《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指出:从 2025 年至 2025 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 2900 多万人,而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趋于消逝。 另外,根据 IMF 的中国人口讨论报告,假如中国政府不对这样的人口困境做出积极反应,中国将在 2025-2025 年间穿越刘易斯拐点,到了 2030 年中国的劳动力缺口将高达 1 亿 4 千万。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随之结束,用工难、工资成本快速涨幅的现实劳动力要素使用问题已经在很多领域出现。 我国上世纪 70 年代初实施计划生育,到 1978 年之后计划生育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执行。40 多年,由于这项制度的实施,中国少生了 4 亿多人。大大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劳动力数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