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产品经理:为了做而做的需求,永远只是个伪需求产品同学是需要懂得克制、懂得做减法的。加需求,大家都会。会推断需求的,会砍需求的,才是一名合格的产品。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可能会下意识的思考,什么叫“为了做而做的需求”? 要发现这种需求(功能),其实光看也许看不出来,因为没有哪个功能脸上写着“劳资就是传说中为了做而做的功能”。看不出来,那咋办呢?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古代帝王或者能人异士在出生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天地异象,比如朱元璋在出生时,史书记载“满室红光,冲天而起”,左邻右里皆奔走相告“惊为天人”。很巧的是,“为了做而做的需求”在出生(需求讨论)的时候,往往也伴随着一句话,这句话是: “我看那谁谁谁家产品有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功能,我们也做一个吧。” 是不是很耳熟? 在实际的工作中,说这句话的一般是刚刚入行的运营同学,没有经过深化的思考与分析,没有考虑全面考虑成熟就来提需求。本着挖掘根源需求的原则,我一般会问:做这个需求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需求的目标用户是谁?这个需求希望解决的用户痛点是什么?这个需求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需求给平台带来的价值是什么?这个功能的使用场景是什么?这个功能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问到这儿,心理素养比较差的业务同学可能已经觉得很委屈了:我只是来提一个需求啊,你怎么这么多问题啊!核心目的当然是提高平台的 GMV 啊。(GMV=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 我说,是,没错,提升 GMV 是大家共同的核心目标,但是你还是没有回答我刚刚的问题。 当说到这儿,业务同学可能已经眼泪汪汪了不想跟我说话了。 在这里,我们引入狩野纪昭教授的“kano”模型来分析一下这种为了“做而做的需求” “有价值的需求”到底是什么需求。 kano 模式是狩野纪昭教授发明的需求分类与需求优先级排序的一个方法模型。在 kano 模型中,将需求划分为 5 类:无差异需求 第一次接触的同学可能会有点晕,没关系,我尽量用通俗一点的文字让大家理解。 先上一个表格: 接下来我会逐一介绍每一个需求类型,在介绍的过程中,我会用“一个叫大宝的小姑娘去面馆吃面”的例子来给大家进一步解释。基本需求: 顾名思义,产品中最基础的需求,属于雪中送炭类需求。 这个功能有,用户不会觉得兴奋,因为在用户潜意识里,这个功能就是你应该并且是必须提供的。假如没有,那用户会完全没办法接受。就好比做电商的不能做线上支付,那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