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科举制度的进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纳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 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进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1297 年。科举制度虽然消逝了,但利用考试进行选拔的方式却流传了下来,演化成了近代的各种考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大业三年,隋朝一统全国后,为了生存和进展,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将选拔官吏的权利收回于中央,演化出了最初的科举制度,让科举制度代替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随之出现了一个较为先进的科目——“时务策”,它将文化和现有用考试联系起来,将知识推向有用化。让学子对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论文,这样的考试叫试策。这样的创新之举,为中国进展揭开了新的篇章。随后,唐朝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进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进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唐代的常科考试种类繁多,有些科目因为不受重视,有些科目因为难度大要求高而渐渐作废,于是常科里的 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只是试策,多考经义或时务,其考试基本精神是明经重帖经、墨义,进士重诗赋。帖经类似于现代的填空题,就是讲经书随便揭开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空出一行,用纸帖盖上三字,让试者进行填充。墨文则是对经文的字句进行简单的测验。这个两个科目都是靠熟读背诵能力,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成功。但是进士的诗赋则需要较硬的文学功底,所以取得进士科第是一件很难的事,当时流传的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以在过去考取进士是一件多么难的事,需要试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唐高宗以后,进士科被人尤为重视,因为唐朝很多宰相大多都是进士出身,考取了进士就能拥有飞黄腾达的未来。可考取进士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因为 唐代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当时名人或杰出人士的推举。为此,考生们纷纷将自己代表作投于那些名人门下,此举名为投卷。向不同的人投卷的行为有不同的叫法:向礼部投入的叫做公卷,向达官显贵投卷叫做行卷。这样的行为确实能够让一些有才能的人崭露头角,就如白居易。但这样的安排也给一些欺世盗名的人以可乘之机,助长了一些社会的歪风邪气。而且唐代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