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技术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简称鸭肝炎,是主要发生于 3 周龄以下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1950 年,Levine P P 和Fabricant J 在美国首先报道了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1954 年,Asplin 报道鸭病毒性肝炎在英国暴发流行。随后,加拿大、西德、意大利、印度、法国、匈牙利、日本等国均有报道。1963 年首次报道在我国的上海地区某些鸭场也发生鸭病毒性肝炎 DHV-Ⅰ 型。而 DHV-Ⅱ 型和 DHV-Ⅲ 型病毒分别于 1965 年发现于英国诺福克和 1969 年发现于美国长岛,DHV-Ⅱ 型至今尚无其他国家的报道。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了 DHV-Ⅰ 型的变异情况,Barnhardt 株是在美国一个农场分离到的一个明显的血清学变异株,与 DHV-Ⅰ 型在中和试验中呈部分交叉反应。在福州地区发现不能被标准 DHV-Ⅰ 型疫苗保护的鸭肝炎。苏敬良等从疑似鸭肝炎的病死鸭体内分离到 1 株与Ⅰ型、Ⅲ型鸭肝炎病毒无血清学交叉免疫反应的小 RNA 病毒,临时将其病毒称为新型鸭肝炎病毒。在该病的诊断上,依据其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和病毒定型必须依赖进一步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目前,应用于 DHV 的血清学诊断主要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荧光等,下面就近年来的诊断方法做简要概述。1 临床诊断该病主要发生于 3 周龄以下的雏鸭,埋伏期短,常突然发病,感染雏鸭首先表现为跟不上群,此后短时间内就停止运动,蹲伏并半闭眼。病鸭身体侧卧、两腿痉挛后踢,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样。雏鸭在出现症状后 1 h 左右就发生死亡。剖检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肝脏,常表现为肝脏肿大、质脆,外观淡红、土黄或斑驳状,表面有弥漫性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常呈褐色或淡茶色;脾脏和肾脏也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表面有出血点或呈斑驳状;心肌常呈淡灰色,质软有淤血,似开水煮样;此外,部分病例还可见喉、气管、支气管等有轻度卡他性炎症及脑充血、出血等现象[5]。根据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2 实验室诊断2.1 病毒的分离和初步鉴定病毒初代分离一般使用鸭胚,在鸭胚中连续传几代后,很容易在鸭胚中增殖,Levine 和 Fabricant(1950)首次用鸭胚分离 DHV 获得成功。因目前国内尚无SPF 鸭场,而鸭胚中又往往含有 DHV 母源抗体,阻碍病毒增殖,故试验讨论以及制作疫苗时接种和传代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