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有哪些措施及诊断方法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和“红鼻病”,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牛的一种急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特别是多渠道引进牛进行养殖的养殖场,极容易造成该疫病的发生。 1 病原学 牛 传 染 性 鼻 气 管 炎 病 毒 ( IBRV ) 属 疱 疹 病 毒 科 , 即 牛 疱 疹 病 毒 Ⅰ 型(BHV1),该病毒为双股 RNA,有囊膜。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对乙醚、氯仿和酸敏感,较耐碱,在 pH7 的溶液中很稳定。IBRV 对低温、冻干、冻融也极其稳定,但 63℃以上数秒内可被灭活,诸多消毒药剂可将 IBRV 灭活。 2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该病仅感染牛,肉用牛比乳用牛易感;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牛均易感染,以 20~60 日龄的犊牛最易感染,有较高的病死率。该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牛和带毒牛,隐性感染的种公牛精液带毒,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病愈牛可长期带毒,病毒主要存在与鼻、眼、阴道分泌物和排泄物中。该病常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交配亦可传染,病毒也能经胎盘侵入胎儿引发流产。饲养拥挤、饲养环境突变、饲养卫生条件差、长途运输、分娩以及应激因素等能够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该病多发于寒冷的秋、冬季节。 3 临床症状 该病自然感染埋伏期一般为 4~6 天,可表现出多种临诊类型,且往往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极少单独发生。 (1)鼻气管炎。病畜初期高热,体温可达 42℃,精神沉郁,厌食,流泪,口流涎,鼻黏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而被称为“红鼻子”,伴有鼻黏膜坏死。呼吸极度困难,呼出气体恶臭。母牛乳产量大减。一般经 10~14 天左右症状消逝,重症病例数小时死亡。 (2)生殖器官感染。母牛以传染性脓疱性阴道炎为主要特征,公牛以传染性龟头包皮炎为主要特征。 (3)角膜结膜炎。多与上呼吸道炎症合并发生,病初眼睑水肿,眼结膜高度充血,流泪,角膜轻度浑浊,眼、鼻流脓性或浆性分泌物。重症病例眼结膜出现针头大灰黄色颗粒,致使眼睑粘着与眼结膜外翻。 (4)流产。一般认为病毒经呼吸道感染后,从血液循环进入胎膜,导致胎儿流产,常见于初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 (5)脑膜炎型。多发生于犊牛,病牛病初体温升高达 41℃,精神沉郁,共济失调,继而惊厥、兴奋,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磨牙,倒地,四肢划动,最终死亡。 4 病理变化 呼吸道病变表现在呼吸道黏膜高度发炎、溃疡,黏膜上覆有腥臭脓性黏液渗出物;肠表现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