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读后感 1200 字《伤逝》在鲁迅的小说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他是作者第一次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也是唯一的一次。小说写的是一对被 五四 新思潮唤醒的青年人,怀着个性解放的强烈意愿,勇敢地冲出家庭结合在一起,寻觅到了应得的爱情与幸福。然而,他们终究在现实中停下了脚步,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悲剧。我并不想多谈涓生是否有负于子君。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人自私的本性,抑或是本能的适时爆发,我是可以理解这种情况的。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们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被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制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 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 被质问,被考验 的负累了。但至少面对生活的打击,涓生还依稀意识到 只为了爱 的盲目,并想竭力 救出自己 ,可也正是这种个人奋斗的思想阻止他迈出大步,于是他最终也只能在子君死后沉醉在无限的悔恨和悲伤里。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亮无比的。尤其是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对比出一个永恒, 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 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 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正是这才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总之,《伤逝》中子君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剧色彩。可相比涓生,子君在生活面前尤为退缩,因而打击来临时,她只能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死亡。为什么子君和涓生在得到幸福后又那样轻易地又失去了呢?原来现实就从不给梦想轻易实现的机会,更何况他们又把幸福想得太简单。童话故事的结尾总是说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我们也曾向往过这样的生活。但童话毕竟是童话,它可以在爱情圆满的时侯留给我们一个美好而模糊的未来并果断结局。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能这样做,生活是连续的,恋爱后还有婚姻不是吗?所以追求到爱情自由以后还需要走更坚实的路。人是群居的动物,我们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