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的概念隐喻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日常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并被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做过多次讨论。在近几十年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进展,隐喻相关讨论取得了巨大进步。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因此对其讨论只停留在词语层面中。1980 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身边的隐喻》一书正式将隐喻讨论转向认知方向,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说,概念隐喻是一种关于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概念隐喻不仅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其背后的体验都具有文化特别性,文化作为一个多层次的抽象概念,很难用简单的词汇直接表达,往往也需要用隐喻的方式进行建构,因此,概念隐喻反映着特定群体的文化模式。《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珍宝,对其讨论也数不胜数。作者曹雪芹在刻画小说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时均使用了大量隐喻手法。可以说,小说中隐喻的使用成就了其极高的文学价值。小说通过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故事,揭露了清朝时期封建社会百态,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关于《红楼梦》这部世界名作,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过深化分析,但是大多都以中文原版为基础语料分析,从霍克斯译本中的诗歌角度进行概念隐喻讨论还较少,所以本文选取了《红楼梦》中金陵判词及其霍译本为语料,探讨概念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对《红楼梦》中金陵判词的分析,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金陵判词中的隐喻在概念隐喻的三个类型中如何分布?2)金陵判词如何在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中得到体现?讨论结果表明,金陵判词中,23 个短句可归结到概念隐喻中,其中 10 个属于本体隐喻,9 个属于结构隐喻,4 个属于方位隐喻。在本体隐喻中,金陵判词中的隐喻主要通过物质事物、拟人及容器隐喻三种形式得以体现。在结构隐喻中,金陵判词中的隐喻通过概念的种类得以实现,并且目标域通常由熟悉的概念进行投射。在方位隐喻中,诗词的概念隐喻特点则通过上下、里外等方位词表达。基于以上分析,由于中英文化和语言存在巨大差异,霍译本无法完整再现原文的概念隐喻效果。本文运用了概念隐喻理论对《红楼梦》中的金陵判词诗歌的主要隐喻进行分析,传达了概念隐喻在人们思考和行为中体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金陵判词中的本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的分析,探究霍克斯译本中诗歌隐喻现象,进一步验证隐喻理论的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