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与统计学教学实践探讨任务驱动法与统计学教学实践探讨 [提要] 将任务驱动法引入统计学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任务、提出目标、相关知识分析、任务开展、学习效果评价等步骤开展教学,做到“教、学、做”于一体。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成绩分析,发现这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很好。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统计学;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2025 年度院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讨论”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任务驱动法与统计学相结合的实践探讨 收录日期:2025 年 3 月 11 日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担任高职《统计学原理》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深感《统计学原理》这门工具性课程的重要性,教学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与运用能力,才能符合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有用为主”的基本要求。在 2025 年初倾听了常州职业技术学院陈炳和教授的关于“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讲座后,笔者有所启发,深化思考,在总结传统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任务驱动法引入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真实的任务中学习,力求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步骤 首先,设计任务。老师要创设情景,设计一系列真实任务,要注意设计的任务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使需要的数据等相关资料便于收集到;还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能将统计学中的各方面的知识融入到一个真实的任务的各方面工作中去。 其次,提出目标。在每个真实任务开展之前,提出将要完成的任务要实现的目标。必要时可以展示结果范例,让学生有个初步直观的了解。 再次,相关知识分析。要让学生通过教材、图书、网络等各种资源学习相关知识,要让学生们了解到他们在将要开展的任务中学到什么知识点,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又有哪些是难点。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地讲解,以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第四,任务开展。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实施任务。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及时对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点拨。 最后,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包括学生互评和老师综合评价。学生互评通过开发的机制进行,让学生在互评中发现问题,加深对任务的理解。老师再进行综合点评,对各方面的能力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