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及景观表现手法儒家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育;道家思想则强调以自然为宗,主张无为,认为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重视人的”悟性”。在中国文化进展史上,儒道佛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进展,”天人合一”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儒道佛三家传统文化在影响着中国文化进展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成长:他们一方面以仁、礼等伦理道德约束自身,并奉之为处世立命至高无上的准则;另一方面又用少私寡欲、恬静淡泊、洁身自好等清静无为思想作为品行磨炼的最高目标。因此,作为以文人造园为主的古典园林中观赏植物及其景观也无疑地打上了儒道佛三家传统文化的烙印,并表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多样的景观表现手法。 1 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 1.1 比德传统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善)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外在形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性质、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也就是说有与人好的本质、本质力量相似的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亦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 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经营园林植物及其景观中,便总是以具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例如,在园林植物中,广泛被园林采纳者首推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凋”《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与松、柏精神近似的有水中荷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行的写照,是人们品行磨练的极好榜样。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在”以儒化民”的文化氛围中,文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素养、水平,对植物做不同的欣赏,你可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