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与央行货币政策关系的讨论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与央行货币政策关系的讨论 摘 要: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在实践中缺乏证据支持,造成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失灵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利率的刚性,并没有降低到足够低点。另外,货币需求动机除受到投机动机影响之外,还受到业务动机和谨慎动机的影响。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央行 中图分类号:F091.3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5)08-0199-03 一、引论及文献综述 凯恩斯认为,债券的价格(现值)取决于两个因素,利息和预期投资的回报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PV=。这里,PV 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C 是利息,r 是预期投资的回报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预期应当获得的最低投资酬劳比率,假如低于该投资回报率,投资者将不进行投资。每年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息越高,债券的价格(现值)就越高,利息与债券的价格(现值)表现为正比关系。预期投资回报率越高,则债券的价格(现值)就越低,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越低,则债券的价格(现值)就越低,投资回报率与债券价格表现为反比例关系。凯恩斯推测,当债券的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达到最低点时,这时恰好是债券的价格达到最高点,人们会预期未来债券的价格下降,因此,人们不同意持有债券,而同意持有现金,这时无论货币当局如何增发货币,都不能使人们有购买债券的意愿,人们都同意持有增发的货币,货币当局丧失对利率的控制,利率不能进一步下降,无法使边际收益递减的投资预期收益率不能高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增加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这就是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陈湛匀(2001)对我国我国 1996―1999 年央行连续 7 次下调银行存款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的实证讨论显示,利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负相关。肖武标(1994)在讨论中指出,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上升使市场的实际利率下降到负数,人们业务动机和谨慎动机对货币的需求会增加,不会出现流动性陷阱。陈丰(2025)在讨论中发现,中国对利率实行管制,并没有形成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利率机制,我国的利率是外生变量,不是内生变量,不会形成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中的利率。刘巍(2025)对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由于中央银行不具备无限发行货币的能力,市场收益率也不会降到公众预期的“至低”,因此,不会出现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国内对流动性陷阱验证,主要从货币供应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