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刍议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原因;论述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如何应用激励理论提高老师的积极性、制造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激励理论;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极为广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高校都实行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初步建立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但是很多高校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用还不太成熟,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没有起到提高老师教学积极性和制造性的作用,有些措施反而对提高老师教学积极性和制造性起阻碍作用。主要原因是: 1.1 缺乏心理需求分析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诱发不同的行为,有 效运用需求激励理论的前提是确定与激励密切相关的激励对象的具体需要及其层次结构。然而,当前高校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往往忽略对老师个体心理真实需求的分析。管理者简单认为老师的需要相同,忽略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学科性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别化分析,没有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机制,另外激励方式、手段也单一。如对于一个物质条件尚可、追求事业进展的老师而言,数额有限的物质奖励远不如为其提供、制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有效,且后者的激励效果更具有持续性。 1.2 激励的时效性差 很多高校管理者缺乏对激励时效性的讨论,在运用激励机制时没有体现时效性原则。对老师取得的成绩一般高校总是要等到期末、年终或某个固定时间比如老师节等再给予表彰、奖励,认为只要少不了、跑不了就行。其实,错过了最佳时机的激励,其产生的效果已大大降低了。根据期望理论分析可知,没有进行及时激励会影响老师对取得成绩的效价和期望值的推断,他们会认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没有被重视,假如事前有承诺的话也会影响他们对管理者的信任,势必会影响这种行为的重复出现。 1.3 重视物质激励 给予老师物质激励,对于我国过去长期奉行的“精神万能”、“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观念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至少承认了知识的价值和人才 的价值。但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 影响,片面强调满足老师物质层面的需要,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精神激励的力 度相对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