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合肥人这样度夏历史上,合肥人这样度夏 安徽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四季分明,但夏季时间似乎特别漫长。在没空调、电扇的古代,合肥人是怎样度夏的呢? 大宅门里避暑忙 有人开玩笑说,古代的皇帝也没有我们现代人享福,我们出门有汽车、火车、飞机,他们只有轿子,顶多是在气概上摆点谱;我们有电影、电视、网络可以娱乐,他们只能找几个歌女跳几支舞;我们夏天可以泡在空调房里消遣,他们却要来回奔波在各地行宫里。 其实,尽管古代避暑条件有限,但聪慧的古人还是想出了不少点子。 一些笔记体书籍讲述了帝王之家避暑的奇闻趣事,比如《唐语林》说:唐玄宗在宫内建造一座避暑的“凉殿”,该殿除了四周积水成帘飞洒以外,内部还装有水力风扇。甚至一些贵胄也在府里建有“自雨亭子”,每逢炎炎夏日,便躺在亭内消暑解热。成书于元朝的《武林旧事》,同样记述皇宫内建筑了一座专供皇帝和后妃们消暑的“翠寒堂”,那里浓荫夹道,飞瀑临空,室内置备数十只大盘,盘内堆放冰块,坐在这里,好像凉秋一样。传说,当时有一大学士,从炎热的阳光下,前往翠寒堂叩见皇帝,竟冻得浑身发抖。 这当然只是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但过去合肥的大户人家的确有自己防暑降温的办法。 过去十字街一带的中药铺每到入伏,就会配制香囊,里面装有藿香、薄荷、菖蒲等中药材。大宅门里的管家会根据府里的房头买回来,悬挂在屋里,既防暑又驱蚊。大小姐们还在蚊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 据说明末清初的合肥已经流传进来“风扇”,那是一种悬挂在房梁上的薄板,薄板下面缀着布幔,佣人用一根绳子来回拽,薄板带动布幔产生气流。 那时虽然没有电冰箱,但大户人家一样可以吃到冰镇食品。他们家里一般都挖有地窖,数九寒冬时雇人从南淝河里运回大块的冰,储藏在地窖里,冰上面用几层厚棉被覆盖着,到了夏天再取出来做成“冰盘”摆放在居室当中。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日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 小户人家寻清凉 俗话说:虾有虾路,鳖有鳖路。寻常人家不可能像大户人家那么奢侈,但也不会躲在屋里让热浪闷死。 凉席和瓷枕是他们解暑的利器。四湾巷的竹器行的凉席摸上去光滑凉爽,买回家先用井水浸泡一下,睡上去凉气直往骨头缝里钻;再去陶瓷店里抱回个瓷枕,那枕面上是清凉凉的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睡觉当然凉快极了。 扇子是老百姓又一个消暑工具,这种小巧玩意儿最初是一种礼仪工具,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