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作者:郑植艺发布时间:Sep23200210:12:57:940AM一、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如果从市场角度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1995年以前,中国化纤工业是在国家处于短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市场总量供给严重不足、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为主体投资建设发展起来的。国家在恢复安东、安乐两个人造丝工厂生产以后,在60年代发展了维纶生产;70年代建设了上海石化、天津石化、辽阳石化以及四川维尼纶厂四大合纤基地;80年代投资建设中国最大的化纤企业——仪征化纤,同时上海石化完成了二期工程;1990至1995年,在继续完成仪征及四大合纤基地的多期发展与改造任务的同时,国家开始进行化纤行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的调整。表11960-2001年中国化纤产能、产量增长表生产能力产量(万吨)增长率(%)(万吨)增长率%1950年1960年1.51.061970年15.226.510.125.21980年52.121.245.016.21985年103.914.994.816.11990年202.514.7164.814.71995年408.615.1320.214.2自1985年中国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以来,中国化纤工业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表1),年增长速度维持在两位数并且逐年加快,化纤产能、产量基本按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到1995年化纤产量达到320.2万吨,产能408.6万吨,化纤占纺织纤维的比重也提高到47%,中国人均化纤使用量3.8KG。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穿衣的需要,为满足纺织出口的需要提供了原料的保证,为取消中国相当长时期内纺织品定量供应做出了贡献。(二)第二阶段1996-l998年。由于化纤行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较早起步、运作的行业之一,在这一时期,行业经济基本进入市场化运作,国家资本的投入占不到30%,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间接冲击和负面影响下,中国化纤市场从总量上讲,己经供大于求,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主要表现在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请看图1-2:图1:1995-1998年150DDTY涤纶长丝价格走势图以占化纤产量近50%的涤纶长丝为例,150D的DTY价格从1995年4月份开始,直至1998年底,连续40个月持续下跌,期间,季节性反弹无论从时间段上,还是从幅度上都不及以往的行情。图2:1995-1998年聚酯切片价格走势图图2:聚酯切片的情况也一样,从1995年4月份起,至1998年底,价格40个月持续下跌。市场行情剧烈变化的直接恶果是化纤行业的经济效益严重滑坡。从表2中可以看出:表2、1996-1998年中国化纤行业经济效益情况(单元:亿元)1996年1997年1998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06.9954.4826.5产品销售收入747.5806.9779.5利润总额20.2623.641.69亏损企业亏损额20.1414.8431.85亏损面30.86%29.49%36.37%到1998年化纤全行业利润仅为1.69亿元,应该说,濒临亏损的边缘。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31.85亿元,全行业亏损面增加到36.37%。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换来的如此之快,估计不足,准备不够。其次,更严重的是对化纤进口市场缺乏有效的研究和监督。表3、1966-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及进口量对比表1996年1997年1998年产量万吨334.4460.9510.2增长率15.9%37.8%10.7%进口量万吨160.4180.3172.9增长率18.7%12.4%-4.1%从表3中可以说明,在中国化纤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每年进口数量也以两位数速度增长,1997年达到180.3万吨的高峰,中国化纤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接近30%,进口数量占世界化纤出口总量的42%。而这当中加工贸易比例占8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三)第三阶段,1999年开始到现在。中国政府把规范市场作为整顿经济秩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工作,在化纤领域中加大打击走私和规范加工贸易进口力度,同时化纤行业在个别品种也开展了反倾销调查,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努力学习和掌握在市场需求仍有较快的增长的情况下去调控市场供求平衡的方式、方法。应当说,在这一阶段,中国化纤工业走上了较良性的发展道路,是在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中求生存、求发展。其典型标志:市场价格趋于合理价位,基本能反映需求和季节的波动;行业经济效益恢复;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表4、2001年中国化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