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理论座谈会发言摘要7月7日,中宣部理论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召开“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理论座谈会。来自中央党校、国家发改委、建设部、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座谈会部分发言摘登如下。社会保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和基础工程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研究员王延中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社会权利、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制度所难以替代的。在人类社会初期,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们防范风险的能力很弱,无法针对一些风险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度保障,尤其是社会化的制度安排。人们不得不依赖家族成员、社区邻里等初级社会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安全保障。工业化之后,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家庭和社区结构转型,传统保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日益萎缩,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又严重扩大了劳动者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带来了现代疾病、精神焦虑、犯罪及反社会行为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的阶级阶层划分割裂了社会整体之间的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差距的拉大,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分裂、阶级阶层矛盾、社会冲突。如何在生产力进步与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重建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完成上述任务的主要手段和机制。在生命安全保障方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直接为社会成员面临的经济风险提供收入支持和经济保障,第1页共6页为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直接提供各种经济来源,免除了他们因上述风险失去收入的担忧。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机制,适当缩小了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了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同时对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进行了适当调节。这样,不仅促进了社会公平,而且增加了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健康风险的分担与完善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健康保障体系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在健康医疗服务市场上,完全的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完善的健康保障制度可以均衡不同社会成员的疾病风险负担,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提高国民的健康福利水平,可以保障每个成员的社会权利和发展权利。社会成员不仅得到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经济保障,还使个人从对土地、家庭、单位等依附性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人能够真正获得法律赋予的自由、尊严和平等权利。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公平正义、团结互助。社会保障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团结、社会和谐的推进器和润滑剂。它是促进个人精神安定、减缓精神焦虑和紧张的制度保障,也是增进社会成员社会认同感、团结意识、互助意识的重要纽带,还是促进社会稳定、防范社会分裂的坚固防线。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吴忠民没有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基础性意义。第一,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家庭“遗传”优劣势的不同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风险。所以,社会有必要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有一个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以有效地应对社会风险。第2页共6页第二,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个体的人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人们只有在社会合作中,方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同样,社会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也负有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