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一、形势与任务在新的世纪里,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鉴于科技园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加速其规划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措施。(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我国高新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高新区的优越性。1.超常的发展速度。按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209亿元,是1991年的105倍,平均增长率为67.8%;是1995年6倍,平均增长率为43.2%。2.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利税总额是1991年88.8倍,1995年的6倍,达到1057亿元。人均工业产值为31.6万元,是1991年的5.1倍,1995年的2倍,是2000年全国平均值的10倍多。3.突出的社会效益。在高新区内创造了251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区外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人数的5倍。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迅速提高。1999年,苏州占46%、吉林39%、绵阳31%、北京27%、南京27%、西安22%、武汉21%、深圳11%,有效地改变着当地的产业结构。4.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至2000年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达1252家,过10忆元的143家,百亿元以上的6家。联想、四通、北大方正和深圳华为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技术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5.开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达70%以上,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许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2000年出口创汇186亿美元,是1991年的103倍,1995年的6.3倍。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6.聚集了大批科技产业化人才。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大专以上科技人员83万人,其中工程师以上40.8万名,硕士近5.2万名,博士9000多名,吸引留学归国人员9700名。7.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新区的建立,全面推进和深化了科教体制、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全方位推进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随着近200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科技园、专业技术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国有企业孵化器、博士创业园等创业孵化机构的建立,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条件。2000年,131家创业服务中心具有272万平方米孵化场地,设立孵化基金7.4亿元,在孵企业7693家,累计毕业企业2770家,为社会创造了17.7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都把高新区作为项目投资的重点选择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9个省市建立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资机构约100个,其中以科技项目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风险投资公司约40家,注册资本金额达40多亿元,已投资122家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金额超过12亿元,另外还有约11亿元以上的投资意向。截至1999年8月,除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外,还有8个省市建立了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拥有资金约3.5亿元。绝大多数高新区和创业孵化机构在互联网上都建有网页和电子信箱;全国性的政府网站已经开通;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建立了孵化器工作网络;西部、北方、国际企业孵化器建立了协作网络;西安、上海、北京的网络企业孵化器即将进入实质性运营。通过因特网进行孵化和服务将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在更大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深圳和苏州高新区首批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为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国际水平的硬环境和公益服务。国家高新区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宏观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