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6页奋力突破“瓶颈”阔步跨越新天——“十一五”期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飞跃发展陵川是全省”两区“开发县(区)之一,属欠发达县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断头路、末梢电、边缘煤、工程性缺水”这种先天性不足的发展环境曾一度被陵川人民视作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为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坚持把改善陵川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建成了以陵修公路、磨河集中供水、梅园街拆迁改造为代表的一批基础设施,有效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更替,以及社会经济愈来愈快的发展速度的影响,全县基础设施再度面临升级换代的压力。新的重担就落在了“十一五”期间新一任领导班子的肩上。2006年,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确立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战略措施,以改善基础设施为抓手,挤资金、上项目,从陵川的水、电、路城建着手,大张旗鼓抢抓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强基础、调结构、惠民生”的主题,把“强基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下大功夫解决“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优”的发展问题。“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时机,坚持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同步推进,着眼于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平台,持之以恒地加强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6.22亿元,完成项目61个。相继铺开并完成了高陵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磨河供水工程改扩建工程、礼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实现了全县供水安全、校舍安全、乡村卫生院、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等“五个全覆盖”,逐步破除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极大改善了制约陵川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滞后状况,全县的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增创了新优势。第2页共16页第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6页如今,古城陵川处处彰显着活力,散发着勃勃生机。便利的交通、安全充足的水、电,优美的城市环境处处展露着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都市气息。优质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使广大群众深刻体验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繁荣、文明和进步。基础设施跨越式的发展为“十一五”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地调优了产业结构,促进了陵川经济的快速增长。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原孟电水泥有限公司)、晋城霖春镁业等一批大企业落户本地,成为陵川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个新亮点,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陵川的广大干部群众在新环境的感召下,处处争创先、人人言发展,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建家园意识蔚然成风,全县呈现出了齐心协力抓开放、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崭新格局。通衢坦途越天堑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十五”期间,陵川县交通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全民总动员,大打农村公路建设攻坚仗。县域境内初步形成了区域公路网络化,旅游公路循环化,出境公路高级化,乡村公路水泥化的大交通路网构架,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切实加快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广大山区人民最切实地体会到公路进步带来的实惠。但同周边县、市比,与全国发达地区比,与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的需求相比,公路建设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高速公路、国道缺失,交通运输产业支持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不明显;断头路多、循环路少,出境公路通而不畅;道路等级低,通车能力差。“十一五”期间,陵川公路建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优势。一是“区位”。陵川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处,是山西沟通中原大地、直下江南的重要门户,是晋城向河南、河北、山东挺进的捷径。在国家经济向中西部倾斜的战略转移过程中,陵川横贯东西的优势突显。二是政策。列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