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5)全国2014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2014·山东日照一中二模)1978年2月,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提出到2000年以前,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许多省的工业水平将赶上和超过欧洲的某些工业发达国家。这表明A.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向经济建设的转移B.经济建设中左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克服C.思想解放大大调动了经济建设的积极性D.党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认识脱离实际【答案】B2.(2014·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二学期5月月考)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答案】D3.(2014·太原五中高三5月月考)从历史角度观察,20世纪末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得以推动,中国经济“奇迹”得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改革……可以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这种认识是基于A.农村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农民的选择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城市经济体制D.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4.(2014·广东中山一中模拟)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答案】D5.(2014·武汉二中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6分)(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6分)(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3分)【答案】答案:(1)市舶司;十三行(2分)。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分)。(2)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分)。(3)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分)。不同: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8分)。6.(2014·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