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寓言中,凡言及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并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A.宋国人思维同化B.先秦诸子的影响力C.寓言文学的特点D.周灭殷商的特殊需要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宋”的国都是商丘,“宋人”是殷商的后代。从材料信息看,先秦寓言中“宋人”成为愚蠢可笑的代名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周灭殷商的特殊需要,故选D项;A、B、C三项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2.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胜(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B[从材料信息看,汉代的名臣先学习法家律令,后学习儒家经典,而且“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反映了汉代儒法思想的结合,故选B项;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但材料没有涉及两人生活的具体年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儒法思想,C项只涉及儒学,排除;法家思想一直是古代统治思想的一部分,排除D项。]3.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C[从材料信息看,唐代中央派特使核定两税定额,把两税定额分为上交中央、节度使留用、各州留用三部分,旨在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进而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故选C项;此举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但没有解决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排除A项;此举有利于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B项;该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权力,尤其是节度使的权力,排除D项。]4.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来标榜,而是流行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B[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官家”成为帝王的专有称谓,“官家”类似于“酒家”“农家”“医家”等,这说明宋代世俗化的倾向加强并影响到皇帝的称呼,故选B项;A项与材料信息相反,可排除;称呼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君权神授观念的淡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间行为与皇权的关系,排除D项。]5.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C[从材料信息看,明代乡村纠纷的处理方式有多种,既有乡村的自行调节,也有国家层面的调停和解决,这反映了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民间风俗……发挥决定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间纠纷问题,不是阶级斗争问题,排除B项;“失效”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6.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下表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类型具体做法活卖卖方在契约上写明“卖活契”,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找贴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经济补偿,在反复几次后,原主人才会完全丧失土地绝卖卖方一开始就通过立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A.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B.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C.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D.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D[从材料看,明清时期土地交易多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这说明当时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契约关系,没有体现租佃关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