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与代谢(2)(选择题)(建议用时:20分钟)(教师用书独具)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潍坊联考)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性激素调节生命活动,体现了蛋白质的功能B.蛋白质变性,肽键会被破坏;蛋白质盐析时,肽键不会断裂C.已知某化合物具有催化功能,可以推断此物质一定为蛋白质D.人体内的抗体是蛋白质,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病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危害D[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不是蛋白质,A错误;蛋白质变性和蛋白质盐析都没有断裂肽键,B错误;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是酶,但酶不一定为蛋白质,也有可能是RNA,C错误;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病菌和病毒等病原体,D正确。]2.(2020·百强名校联考)下图表示某细胞部分结构,甲、乙为细胞器,a、b为膜上的物质或结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若甲是溶酶体,则其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B.若乙是线粒体,则葡萄糖可通过a进入C.若乙是线粒体,则ATP都在b处合成D.若该细胞是神经细胞,则Na+转运出细胞不需消耗能量A[若甲是溶酶体,且H+进入了甲,则其内含有大量的酸性水解酶,A正确;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不能进入线粒体,B错误;若乙是线粒体,其内膜(b处)和基质处都可以合成ATP,C错误;Na+转运出神经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3.(2020·北京适应性测试)研究发现,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存在H+浓度差。H+顺浓度梯度经ATP合成酶转移至线粒体基质的同时,驱动ATP的合成(如下图)。根据图示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ATP合成酶中存在跨膜的H+通道B.H+可直接穿过内膜磷脂双分子层C.此过程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D.线粒体的内、外膜功能存在差异B[H+顺浓度梯度经ATP合成酶转移至线粒体基质,同时驱动ATP的合成,不是直接穿过内膜磷脂双分子层。]4.(2020·深圳检测)20世纪60年代,医院开始用淀粉酶替代酸来分解淀粉。下图为某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应先将各组淀粉溶液的pH调到设定数值再加入淀粉酶B.pH为3和9的两组实验中淀粉酶的活性相同C.1h后若将pH为13的试管的pH调至7,则其淀粉量基本不变D.淀粉酶通过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实现催化作用B[pH为3条件下和pH为9条件下淀粉剩余量基本相等,但由于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为9条件下的,B项错误。]5.某同学研究某湖泊中X深度生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时,设计了如下操作:①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标号a、b、c,并将a瓶用不透光的黑布包起来;②将a、b、c三个瓶子均在湖中X深度取满水,并测定c瓶中水的溶氧量;③将a、b两瓶密封后再沉入X深度水体中,24h后取出;④测定a、b两瓶中水的溶氧量,三个瓶子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24h内X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v)mol/瓶B.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w)mol/瓶C.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k-v)mol/瓶D.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vmol/瓶A[实验中测定的c瓶中水的溶氧量为湖中X深度瓶中初始溶氧量。a瓶为不透光黑瓶,a、b两瓶密封后再沉入X深度水体中,24h后取出,测定a、b两瓶中水的溶氧量分别为v和k,因此,w-v为24h内X深度瓶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k-w为24h内X深度水体中生物的净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24h内X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净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k-v。]6.(不定项)(2020·山东高三一模)大肠杆菌中发现的RNasep是一种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复合体(一种酶),某实验小组提取核心组件M1(可在一定盐离子环境下体外单独催化RNA加工过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M1仍然具有催化功能,而经RNA水解酶处理后的M1不再具备催化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核心组件成分M1B.M1能为tRNA的体外加工过程提供活化能C.M1功能丧失后会中断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D.M1也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ABC[A、核心组件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