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8页戰後台灣農村發展概述(初稿,請指正)蔡培慧1摘要台灣農業結構發展,經歷了戰後初期至1966年「米糖創匯、以農養工」、1967-1978年「計劃性經濟專業農作」滿足國內消費需求、1993年起推動「農業貿易自由化」以市場競爭力決定產業存續,國家職能商品化的結果,傳統農業被迫全盤放棄。結構轉變乃是國家控制之下的產物,國家透過土地改革、肥料換穀、農業專業區、農業機械化等措施達成計劃性經濟目標,然而1993年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之後,台灣政府尊循農業協議,計劃性經濟措施失調,國家將自身職能商品化,台灣農業分歧為市場經濟、小農維生二條不同路線。面對不同處境的農民社群,應細緻的探討農民「受剝削」內涵,筆者認為農民受剝削具有經濟層面與文化層面二層涵義,因此農村工作不僅僅是生產資料的鬥爭更是意識形態的鬥爭。1.農復會與台灣農業結構轉變戰後台灣農村發展與美援體制下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密切相關。自1948年8月5日中美兩國簽定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協定(AgreementProvidingfortheJointCommissiononRuralReconstructioninChina),確立了美國以經濟援助、專家指導協助中國農村發展的前提下,農復會於該年10月1日於南京正式成立。至1978年9月15日因中美斷交美方照會台灣終止雙方農業合作並停派美籍委員,農復會乃於1作者世新社發所碩士,台大農推所博士班研究生,E_mail:d91630002@ntu.edu.tw第2页共18页第1页共1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8页1979年3月15日結束(邱湧忠,1991)。農復會成立之初除行政部門外,設立技術部門,分為農業增產組、綜合計畫組、地方自力啟發組、社會教育組四組,期間經過二十次的調整擴增為植物生產組、畜牧生產組、農業經濟組、農業信用組、水利工程組、鄉村衛生組、森林組、漁業組、農民輔導組等九組。國民政府遷台之際,農復會組織體係也一併移到台灣。農復會的組織架構採取專家指導,各級計畫審核的扁平式組織制度;其業務推展的最高權責單位為委員會,設立初期委員共五位,三位中國籍、二位美國籍,1957年美籍委員減少一位,1964年中國籍委員減少一位,此後三位委員為農復會決策核心。農復會創建之初中方委員為蔣夢鱗、沈宗瀚、晏陽初;美方為RaymandT.Moyer、JohnE.Baker,由蔣夢鱗擔任主任委員。Moyer參與美國農業部主導之中美農業合作方案並曾任中美農技團副團長、Baker曾任華洋義賑會總幹事。中方委員由總統指派、美方委員由美國指派,高層級的政治任命,使得農復會得以一個非正式官方專業組織主導台灣農業變革三十年。農復會存續期間,運用美援,徹底改變台灣農村結構。台灣政府1951年至1966年接受美援達1,407,600,000美元(葉萬安,1967)。其中非計劃型捐款713,300,000美元,主要為進口物資以穩定經濟民生,進口物資以小麥及麵粉、原棉、大豆、化學肥料及油脂,此五類物資佔同時期進口總額達52%。計劃型援助為357,900,000美元,百分八十一用於經濟建設,電力佔32.2%,礦業及製造業佔25.8%,交通運輸佔14.1%,農業佔9.6%。除了美援外,尚有因美援物資出售與貨款收回之循環運用之臺幣援款34,896,000,000元,運用經濟建設中以農業項目為最大筆,佔16.0%。美援不僅僅提供物質援助,更透過技術合作,訓練、主導台灣菁英思維,透過美援支持選送出國者2,749人,訓練項目以農工為主,農業698人,李登輝可謂箇中翹楚。攸關台灣農業商品化、機械化、專業化的措施都由農復會擘劃:1946年台灣林業接收、1949年三七五減租、1950年肥料換穀、1951年公地放領、1958年開發海洋漁業、1963年農田水利建設、1975年推行農業生產專區、1976年山坡地保育利用等等。換句話說台灣農業發展乃是依循著美國主導的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架構,美國透過經濟援助、專家指導逐步完成了台灣農業結構的轉化,將台灣農業由家庭農場維生性產業轉業為現代化經濟性產業。第3页共18页第2页共1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8页維生作物產轉向經濟作物的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