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要点介入放射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它是在医学影像系统的监视引导下,经皮针穿刺或引入导管做抽吸注射、引流或对管腔、血管等做成型、灌注、栓塞等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技术。它融医学影像、临床诊断、治疗学为一体,以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深受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开展介入放射学操作需要在x射线透视、ct导向下进行,手术医生在辐射场内操作,距患者照射区不足0.5米,其全身暴露于大量x射线散射线的辐射场内,既无法进行隔室防护,又无法采取远距离操作来避免更多的职业照射。并且,一般介入手术透视累计曝光时间长达10几分钟,有的更长达半小时,甚至超过1小时,工作人员在辐射场内接触辐射的时间较长。由于对射线的照射,人的感官无法感知其存在和受照剂量大小,介入手术医生全神贯注于手术过程之中,极易忽视自身和患者的防护问题。据调查,广西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平均受照水平约为5msv/年,虽然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20msv/年(5年平均)的国家标准,但比其它放射工种平均受照1~2msv/年的剂量当量水平,又明显偏高。所以,在开展卫生监督时,卫生监督员更强调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防护。对介入放射工作的辐射防护应遵循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医生与病人防护兼顾,固有防护为主和个人防护为辅的原则。可采取缩短照射时间、尽量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和屏蔽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护。在今年的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医院在开展介入放射工作时,辐射场内的医务人员有的没有佩戴任何防护用品,有的只穿防护衣没有佩戴铅眼镜,有的虽然佩戴有铅眼镜,但却把铅眼镜架低,眼睛直接面对工作台。这样的情况,不仅存在中小型医院,也普遍存在于区内几家大型的医院中。一方面说明放射诊疗机构没有重视放射卫生管理问题,配置放射防护用品不全,培训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薄弱,没有注重自身防护。第1页共13页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防护是放射诊疗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增强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将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受照剂量降至可以合理做到的尽量低的水平,是确保终生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安全前提,需要高度重视。第二篇:介入放射学的防护介入放射学的防护(一)介入操作者的防护措施:(1)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操作时间;(2)采用合乎要求的x线机和必备的防护设施;(3)设法增大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后,操作者各个部位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远期防护效果较好。(二)介入放射学防护用品设计的基本要求:介入放射学的个人防护用品要能满足介入操作工作的性质,灵巧、方便、耐用、对人体无害。防护设施要针对上、下球管两类x线机的不同进行设计,使介入操作者受到的辐射尽可能低而又不影响正常操作。对它们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方便、适用性防护的目的是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保护手术者免受辐射危害。因此,所设计的防护装臵和个人防护用品要做到使用灵活方便,不影响手术操作。2.安全、封闭性在医生手术区与患者照射区之间用适当的屏障隔开,隔离得越完善,即封闭放射源的性能越好,防护效果越佳。3.广泛通用性。介入手术类型多样,各单位使用的dsa机型号、结构不同,又有床上球管与床下球管之分。因此,我们在设计防护装臵时,考虑到能与单c形臂、双c形臂以及普通x线机相匹配,才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4.易消毒处理。介入设备经常会有病人血液的污染,需要定期消毒处理,所以防护用品和设施要有一定耐酸、耐氧化剂的要求,减少污染和疾病的传播。5.美观耐久性。介入防护装臵乃万元以上的固定设备,因此在选材及其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是否经久耐用,如机械部分不易出故障,久用不变形,表面不锈蚀等。例如铅吊帘采用优质铅橡胶板和高强度防水面料等,而且要求做工精致,整体第2页共13页美观,能与高级dsa机匹配协调。6.最优的性能价格比值。对射线防护并非一味追求屏蔽效率越高越好,而是要综合考虑防护效果、适用性能与经济代价三者之最佳结合,即最优化设计方案。为此,要求设计上要根据实际测量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