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1/19(土壤学教学课件)第八章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一、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气候对土壤形成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地理分布气候因素主要是水热条件,水热条件是所有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A.它直接决定了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方向和强度。据报导,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的速率就增加1-2倍。B.它还对植物、地形、母质等其它成土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对土壤形成产生间接影响。所以气候因素是直接和间接影响成土过程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我们知道,气候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性,例如从北到南、从山下到山上有不同的气候类型。由于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就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使土壤也呈现出一定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2.影响风化壳类型及其厚度水热条件不同,土壤矿物质的风化方式和程度不同,因而形成的风化壳类型和厚度必然不同。从苔原带到热带森林或者从荒漠带的热带森林带,水热条件越来越好,对矿物的风化作用越来越强。AA.在苔原带和荒漠带,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的风化壳较薄,而且多为岩石碎屑。BB.在热带雨林带,化学风化作用非常强烈。形成的风化壳厚度很大,而且岩石矿物风化程度较深,形成许多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铁铝氧化物。3.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在不同气候带,植被类型不同,那么每年植物生长量和进入土壤的残体量也不同,就森林来说,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质残体数量是: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寒带针叶林按道理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该热带砖红壤为最多,寒带灰化土为最低。其实不然,因为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水热条件不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率不同。一般来说,热带>温带>寒带。结果,虽然热带有机质累积较多,但因分解快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而寒带有机质累积较少但因分解慢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多。4.影响土壤内部物质迁移过程在不同气候带,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内部物质的淋溶、淀积程度不同。A.在湿润地区,如在阔叶林和针叶林地区。由于土壤水分多,土壤的盐基离子(即K+、Na+、Ca2+、Mg2+、NH4+)遭到淋溶,排出土体进入地下水。B.在半旱地区,如矮草地区。由于降水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只有易溶性盐分(如NaCl、KCl)遭到淋洗排出土壤,而CaCO3表层淋溶,下层淀积,出现一个碳酸---------------------------------------------------------------最新资料推荐------------------------------------------------------3/19盐淀积层。C.在干旱地区,如沙漠灌丛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土壤淋溶作用微弱,易溶性盐和CaCO3表层积聚,不发生移动。由此可见,随着气候由湿润到干旱,土壤内部物质的迁移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迁移必然影响到土壤的性质,如灰化土在湿润地区,盐基离子遭到强烈淋洗,土壤中H+多,必然呈酸性;在干旱地区,H+少必然呈弱碱性。二、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生物也是土壤形成中的最活跃因素之一。因为生物的出现使土壤具有了肥力,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体。生物作用在土壤中的作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一)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富积亲生性元素,利用太阳能合成土壤有机层所谓亲生性元素即指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在母质中,其亲生性元素是分散的,含量低,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另一方面,母质中缺乏某些亲生性元素,如母质中不含氮素,而氧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鉴于以上原因,母质是不能生长植物的或者植物生长不好。自从出现了植物之后,才能把分散于母质、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选择地吸收起来,富积于土壤表层,进一步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元素。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将大量的太阳能以有机质的形成累积在土壤之中。2.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不同①木本植物在成土作用的特点A.年凋落物总量大,且热带常绿林>温带夏绿林>寒带针叶林B.有机残体以枯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