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为第一性,也即何者为本原。区分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区分为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正确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我们识别和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实践上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动符合客观实际。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初期,欧洲工业革命带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相继爆发了以(英国工人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代表的三大工人运动。2、自然科学的前提:19世纪30年代,由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三大学说的创立,产生了一场自然科学的革命。3、理论来源:19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4、主观努力:特别是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吸收改造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合理内核”,批判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吸收了唯物主主义的“基本内核”。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其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二节物质和意识一、世界的物质性:揭示了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含义在于: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共同本质的概括,从而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实践目的服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所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环节:从(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二,意识是客观实在的反映。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3、意识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和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