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女性与民族教育发展[内容提要]女性受教育程度对下一代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西北少数民族女性由于其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其受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也不同于东、西部的其它汉族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她们由于受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传统文化因素、自然条件、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为了进一步加快她们的发展,必须从加强发展民族教育入手,如增加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等,以更好地适应这一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发展关注和加快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农牧区女性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问题之一。有人说“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几代人。”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母亲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教育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和他们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因而,对下一代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西北少数民族妇女问题调查与研究》课题的资助下,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同时,我们成立专门调查组,于2008年的1-2月,分别在新疆、甘肃、青海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对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做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问卷调查,随后在当年的7-8月,又在以上地区做了相关的部门访谈和部分个案访谈。本文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提高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具体措施。目的在于通过发展民族教育,进一步推动女性的发展乃至全民族的发展。一、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历史状况从文献资料来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无论是从受教育的人口数量来说,还是从教育质量上来说,或从政府的投入和重视层面,还是从群众的自觉自愿方面,都在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突飞猛进的变化着、发展着。以新疆地区为例来说,据《新疆图志·学校志》记载,1910年,全自治区只有中等学堂4所,学生320人,各类小学600所,学生1.4万余人。且这些学堂多为满汉子弟而设,在维吾尔族中,只有极少数会汉语文的上层人士子弟就读。到1942年,全区有小学2463所,在校小学生达271100人,中学生3700人。其中,维吾尔族小学生199042人,中学生310人,师范生约400人,维吾尔族教师训练班学员455人。到1949年新疆解放前夕,全自治区有一所大学、11所中等专业学校、中学9所,、小学1335所,少数民族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5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266人,中学在校学生1891人,小学在校学生1824000,少数民族人口中有4.59%的人能够进入学校读书。在农牧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因此,当时学校多数集中在大城镇,县上只有1-2所小学,广大农牧民儿童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19.8%。而且,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新疆民族教育与宗教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教义,教育场所多在清真寺、经院,特别是全民信教的民族,教育离不开宗教,宗教离不开教育,二者密不可分。解放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大力发展小学,稳步发展中学。到1965年,南疆地区办起中学181所,师范院校5所,中专6所,师专1所。1978年到1989年,相继成立了喀什师范学院、和田维吾尔医学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4页专科学校。这些院校都以招收维吾尔族学生为主,其他高校也大量招收维吾尔族学生。1986年维吾尔族各级各类教育按人口平均,在数量上都已达到全国平均数以上。在校生每万人中有大学生18.5人,在新疆13个少数民族中位于第十;中专生21人,在新疆13个少数民族中位于第十一;高中生92人,在新疆13个少数民族中位于第十;初中生300人,在新疆13个少数民族中位于第十一;小学生1114人,在新疆13个少数民族中位于第九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