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7页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一、项目名称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科学家:刘海涛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3.3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本项目针对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重大应用需求和特征,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信的物联网系统为目标,以物联网的非确定、高混杂和强关联特征为出发点,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并揭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复杂耦合关联机理,提出物联网在自治机理、融合决策处理、可信软件建模与方法和系统优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建立物联网标识、安全、网络、服务等基础架构,探索物联网的演进路线,在物联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建立物联网基础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力争主导物联网国际标准,为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带动信息领域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在以物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领域新浪潮中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奠定重要基础。第2页共17页第1页共1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7页2.预期目标(1)建立物联网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关联模型,提出物联网关联表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建立可扩展的物联网标识体系;设计涵盖安全协议、授权认证和密钥管理的物联网安全架构;建立面向演进的异构网络互连、服务、管理和软件体系架构,形成相对完备的物联网架构体系;(2)建立物联网的分布式自治模型;提出物联网动态场景的高效觉察机制、自适应的终端标识分配和资源动态配置机制、支持容侵容错的高效自愈合和自保护机制、自治子网间的协同管理机制,以及可增量部署的异构网络融合机制,形成体系化的物联网自治理论和方法;(3)提出物联网信息处理架构和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及相关机制;提出混杂信息融合的方法,以及关系链的挖掘、建立、维护和使用方法;形成面向服务的主动决策与控制交互模型,提出针对多粒度异构物联网语义信息与决策需求的逆向解析方法,实现高效的分层主动处理与融合;(4)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水平的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提供一套逻辑系统刻画方法,构建建模语言,扩展与完善分析与验证技术,同时创建可信软件分析验证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软件设计与验证提供可信保障;(5)针对物联网的感知互动、虚实交融、异构复杂等特性,研究物联网系统资源、服务和决策的耦合机理,通过在感知、传输、决策控制等各个层次上的自优化及跨层优化调度,设计一整套符合物联网特性的系统优化机制;(6)提出面向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理论验证方法和评估体系;搭建具有开放性、通用性的物联网实验测试平台;建立智能电网行业内配用环节互动和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行业间服务融合的物联网应用验证系统。3.本项目的具体考核指标(1)建立物联网关联模型,提出物联网关联表征方法,提出一套可扩展的物联网标识体系,建立物联网的架构体系;(2)提出物联网分布式分级的自治模型,提出一系列物联网场景觉察、自配置与优化、自愈合与自保护、子网协作管理以及异构网络融合方法;(3)提出物联网信息处理架构和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提出混杂信息融合、服务关系链挖掘方法和主动决策机制;提出支持分层主动处理与融合的逆向解析方法;(4)提出一套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和分析与验证方法,建立可信软件分析验证平台;(5)研究物联网系统资源、服务和决策的耦合机理,提出一系列的物联网系统优化理论、技术与方法,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6)提出一套物联网的理论验证和评估方法,搭建物联网实验测试平台和面向智能电网等重大需求的物联网综合应用验证系统。本项目的知识产权成果的预期目标以完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发明专利和标准提案为主,具体目标为:发表高水平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论文40~50篇,其中对物联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5篇,申请和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5项,完成专著1本;牵头制定物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