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区下辖4乡6镇,9个街道办事处,108个行政村,808个自然屯,总人口5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万。全区共有直属党(工)委46个,党支部(总支)903个,农民党员5,528人。去年以来,我们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抓住市委“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机遇,作为承载xx市“南拓”战略任务的阿城,区委立足区情,审时度势,确定了“打造新环境、构建新格局、实现新跨越”工作主题和“经济大发展、城市大变样、旅游大提升”的目标。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区委确定的工作目标,把农村党建摆在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的位置来抓,照市委提出的“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要求。围绕中心,深入实施“先锋工程”,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把党的先锋力量转化为带领群众推进发展的动力,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积极寻求基层党建服务发展、服务大局的立足点,三个着眼于,三个围绕一、不断“超越自我”,注重农村党建工作的创新,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竭动力1、创新了农村干部选拔任用模式,农村干部队伍得到加强。09年,我们针对包村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工作没力度、任务不明确、绩效不明显、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20XX年,我们以切实转变包村干部身份为切入点,转“包”为“挂”,在全区推行以选派区直部门、乡镇街道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挂职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选派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街道挂职担任党委委员、站办所长助理或到区直部门挂职担任领导助理的“两选三挂”基层干部培养任用模式,先后选派了158名乡镇、街道优秀年轻机关干部挂职担任村和社区党组织副书记;选派7名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街道挂职担任站办所长助理或区直部门领导助理。对于下派干部,我们结合各村特点及干部自身工作特长进行定向选派。对于上挂干部我们结合干部培养方向和被选派村的实际,通过本人和拟挂职锻炼的区直部门进行双向选择,“两选三挂”实施以来,我们选派的挂职干部有12名第1页共6页得到了提拔重用,26名被列入乡镇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通过“公推差选”的方式,择优取10名为乡镇长后备人选。2、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围绕产业、协会建支部,延伸党建工作覆盖面,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总结近年来支部+合作社(协会)做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着力构建以乡镇党委为核心、村党组织为主体、合作社(协会)党支部为骨干、特色党小组为基础、党员大户为基点的纵横交错的新型党组织体系。我们在大力推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在具备成立党组织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对时机尚不成熟的建立党小组。现如今,在个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党支部个、党小组个,共有党员名。我们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我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行业”、“党群联合体”的组织设置方式,把党支部设在合作社上、设在协会上、设在产业链上。20XX年,新建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7个。蜚克图镇由8名在职党员和12名农民党员组成的粮食经营联合社党支部,根据党员的特长和意愿,将联社党员分为技术指导组、流通销售组、帮扶组等3个工作小组,负责为种粮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市场开拓服务,每年为278户粮农增收20余万元。料甸乡西华村党支部通过开展“协会连百家”活动,将全村31名有致富能力的党员按主要从业情况和各自特长“对号入座”,编入两个协会党小组,每位党员联系协会以外的5家农户,帮助和引领农民尽快致富。同时,采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员与致富能人“结对子”等形式,建立了党员会(社)员联系普通会(社)员制度,松峰山镇老党员、林蛙养殖协会理事长马启坤关心青年人的进步和成长,先后有12名会员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409元。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9家,新增成员2160人。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00家,成员人数11680人,带动农户2万户,人均增收3000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