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2页校本教材《开平特色文化简介》发布者:罗用香发布时间:2014-11-05第一课文化之遗产,开平之骄傲------开平碉楼江门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珠江三角洲沿海开放地区一座新近崛起的明星城市,它靠近广州,毗邻香港,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艺术之乡。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开平积约1659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68万的小城市,但旅居海外的开平籍华侨和港澳同胞就高达看出,开平是一座著名的侨乡,并拥有“中华海外两开平”的美誉。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使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与其它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上世纪,那些衣锦还乡的侨胞在从西方带回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建筑艺术等.通过对校本教材开平特色文化简介的学习,同学们加深了对自己家乡的理解,树立爱国爱乡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2页共22页第1页共2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2页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43处,位居世界第三。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一.分类开平碉楼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等,其中混凝土楼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夯土楼开平碉楼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砖楼第3页共22页第2页共2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2页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混凝土楼第4页共22页第3页共2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22页开平碉楼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其中居楼最多。众楼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