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营销的系统战略2004年,中国营销类第一专业刊物《销售与市场》开始思考“终端之后怎么办?”。2005年,该刊以刊首语形式提出“营销正在消亡”的大胆论点。2006年,中国营销论坛暨金鼎奖版奖大会,直接提出了“营销同质化”。这对于一直以西方营销学说为主线研究与探索的中国营销来讲,新的挑战预示着即将诞生新的发展趋势。第一章:营销大变局当今的营销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按照安迪·格鲁夫的说法“10倍速时代已经来临,我们的失败和成功都以10倍速的节奏进行”;这是一个反思的时代,任何传统的、曾经的、正统的、主导人意识很久的观念与行为都可能受到置疑。综观各个产业正在发生的巨变,仰或是仅仅抬头刚刚初生的一些事件,都毫不掩饰的揭示出以下特点:1.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家电(我们聚焦到彩电市场)是以产品升级为主线构成的产业升级。从CRD黑白机到彩色平板电视,再到液晶等离子电视、数字电视,几乎每一次升级都引发了该产业的一次勃发。黑白机到彩电,用了6年的时间,液晶电视到数码家电,仅用了3年时间。同样,移动通信产业手机产品,曾经一款机型的销售周期是1年零6个月。而现在,是3个月。这样“短命”产品的命运,同样出现在食品、日化、汽车、多媒体、文化创意等各个产业。这种植根于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新鲜度转换的加速,促使企业的产品研发、营销周期、推广速度都有了较大的要求。2.产品开发与创新越来越难。营销就是交换,交换的载体是产品或者服务。在加速度的消费转换需求下,创新产品与服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生命周期减短,产品研发的速度成为制胜关键因素之一。台湾的韩孝君和朱战备两位产品研发专家在《研发制胜》中明确提出了四个震耳发馈的呼吁:1新品速度决定销售收入,平均34%销售业绩由新品创造。2专利保护是一种保持优势和距离的方法,华为迄今专利2万件,世界排名13位。3新品推出越早,收益越大,晚于计划6个月,销售总收入减少30%,有计划性的研发储备,格外重要。4研发经费和工业设计投入,值得倾斜。这对企业的长期研发和长期研发储备是一个挑战。3.分销越来越集中。经历了商业流通渠道的不断整合、洗礼后,分销体系的变局使得与厂家的关系越来越微妙。民营分销商的素质、实力、规模、团队、可控网络资源已经非过去可比;一些大型集团公司、投资公司介入到流通分销网络,浮现了中邮普泰等类的巨鄂;视野比较开阔的分销商如国美、苏宁纷纷跑马圈地的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加速扩张的步伐;零售业态的竞争交织在外资扩张和内资发展的两条主线上;包销、承销、买断、全国总经销等新合作关系层出不穷。挟网络以令厂家,挟资源以垄价格,分销商的逐渐庞大时刻威胁着生产制造商的渠道“关系”。4.传统媒介功能进一步沦丧,探索新的传播方式成为必然广告,是中国企业热衷并证明实际有效的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曾经火遍全国的秦池、三株、健力宝、蒙牛等等,无不以此为利器。中央电视台,也成为一年一度企业“开进桑塔那,开出奥的”的盛会之地,一时风光无限。然而,现在消费者随心所欲的频道切换,对广告越来越反感和抵触,大众广告信息的泛滥,等,都加速了广告的“死亡”。随之,口碑营销、娱乐营销、体验营销、互动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等新的传播组合方式,正在各个领域探索与尝试。谁也不可否认,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户外)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5.品牌剧增,品牌概念日益枯萎虽然“蓝海”永远存在,但在中国,“蓝海”很快就会变成“红海”。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从1979年到2004年,累计国家审核通过的国内注册商标1837019件;国外注册商标403020件,累计2240031件。2006年,仅“中国名牌”生产企业就有461家。品牌剧增,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和便利的同时,几乎绝大多数的品牌依然处于“无牌”、“无知名度”、“无影响力”的尴尬身份。按照《定位》的观点,每个品牌都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个重要的认知位置,那么消费者真正又能接受几个品牌呢?品牌数量增加的同时,带给营销工作者严峻的挑战是品牌概念的开发越来越难。在一个平行界面,几乎所有的概念都已经存在。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