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学习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时: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二、自主预习1、解题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2、张岱及其书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3、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4、初读课文,把握大意。本文以凝练而空灵之笔描写了西湖雪后雾夜的奇景。全文有四段: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和环境。第二段交代看雪的具体时间并描写所见西湖雪景。第三段移步换景,写庭中会客。第四段借舟子之口,抒发人生感慨。三、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1、重点字词释义: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莫说相公痴: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第二课时合作交流,品读赏析一、赏析雪景1、看雪的时间?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2、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品味写景的句子。(翻译,并介绍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例:马致远《秋思》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的角度:实写与虚写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3、如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换成“一道,一座,一条,两三个”,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4、“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为什么不去掉?二、品人物1、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3、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4、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5、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6、“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7、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三: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四、背诵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