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乱中的国民经济》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培养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整顿前后经济形势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感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认识政治动乱的危害性,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2)运用比较法教授动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理解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对经济恢复的积极作用。(3)运用问题讨论法,阐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覆灭的原因以及“文革”的历史教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动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2)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决没有好下场;历史又一次证明失民心者遭唾弃,得民心者得天下。【教学重点】动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教学难点】(1)林彪集团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教学方法】主题知识探究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幕巨大悲剧。对于“文革”给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人们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对于如何评价“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关于“‘文革’期间中国经济是否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问题,却争议很大。与发展速度的损失相比,更令人遗憾的是擦身而过的发展机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被国外经济学家视为自1820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二、讲授新课1、经济形势的恶化问题一: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回答:原因是:1967-1968年,在全国动乱、“全面内战”的局面中,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具体表现师: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废弃,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难以保证;市场供应紧张,日用消费品短缺。[回归课本]合作探究“抓革命,促生产”是“文革”时期一个流行的口号,想一想,这样的“革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吗?就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本意来说,不能说不重视经济建设,他力图使政治与经济、革命与生产达到和谐的统一。“抓革命,促生产”这个口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但事实上这个口号被赋予的特定内容,是各项工作都必须“抓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严重内乱。因此,抓“革命”的结果,是导致了生产被置于次要地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问题二: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社会趋向稳定。问题三:1974年,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为什么又陷入混乱局面?1974年,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开展了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了周恩来。在江青集团的煽动和破坏下,好不容易复苏的国民经济急转直下,再度陷入混乱局面。问题四:1975年,国民经济为什么再度回升,后来为什么又遭到破坏?1975年周恩来病重,毛泽东决定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根据四个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需要,邓小平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再度回升,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可是,随之而来的“批邓、反右倾翻案风”运动,是国民经济又遭到破坏。问题五:“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长时间全局性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文革”10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展示资料:(1)武斗、造反、打砸抢、停工停产等政治动乱冲击和破坏生产建设,造成了直接的有形的巨大物质损失,虽然无法计算总量,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