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课题《古文二则》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一、释题:1、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题目即是文章的论点。2、“教”指教学;“学”指学习;“相”是互相的意思;“长”是促进、增长的意思。“教学相长”是指教学和学习要相互促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进,相辅相成。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四、古汉语知识积累:(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增加,现在写作“增”。)(2)古今异义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今义:送出,发生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荐,被选拔;今义:往上托,推举)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征求等)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今义:进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今义:出去)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引语: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二、关于《孟子》:《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三、学习《礼记》:《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姓名: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宗旨)教然后知困(古义:受到阻碍,不通;今义:困难)不知其善也(古义:好处;今义:善良)(3)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然后知生于忧患(使动用法,使……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使动用法,使……萎靡死亡。)(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了解)(3)、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4)、然后知自强(勉力、勉强)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1)、孙叔敖/举于海(2)、曾益/其所不能(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翻译下列句子。(1)、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够改正。(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知自强也。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懂得奋发努力。5、用文中的原句填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