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戊戌变法讲课教师:学科:历史课时:1总课时数:8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导:“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动:(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多媒体播放录相——公车上书有关内容。根据录像和教材回答问题)学生看录像5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问题1:影片介绍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学生:公车上书。发生在1898年的北京。问题2:上书内容有哪些?生: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问题3:公车上书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生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生2:清朝统治出现危机。生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生4:此件事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师过渡语: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为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此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积极奔走,做了大量的工作。2、变法前的筹备工作创设情境一:出示图片(维新派创办的刊物)通过设计有关康、梁活动的几幅图片,概括归纳维新派的活动。通过历史剧的编演和激烈的辩论,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变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为后面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作一铺垫,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康、梁等维新派不畏阻力、坚持变法的精神。过渡:这次论战后,光绪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筹划变法。(二)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结合教材,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了解变法内容。然后,学生逐条讨论分析变法的影响。讨论问题:问题1:变法有利于维护哪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1:影片介绍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问题2:上书内容有哪些?问题3:公车上书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观察图片概括归纳维新派的活动。编演历史剧的并进行激烈的辩论,10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10分培养学生从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个阶级的利益?问题2: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问题3:变法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生回答问题、师小结。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自己得出结论,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学生也有一种自豪感,并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三)“戊戌六君子”多媒体展示戊戌六君子的几幅图片,然后就“戊戌政变”概况进行设问,各小组展开讨论。问题1: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学生:顽固派力量强力,掌握实权。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群众的支持。袁出凯告密。……问题2:如果袁世凯没有告密,而是支持维新派,变法能否成功?学生:不能。袁世凯告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即使没有他的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