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第二课时序号22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一支军队,高举北伐的大旗,挥军北上,决心收复失地。四、学习生字:蹴()睿()骁健()廪()课题《古文二则》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祖逖北伐,掌握成语“闻鸡起舞”的含义。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3、学习祖逖忧国忧民,胸怀大志的品质。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三、古汉语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词:(1)、及渡江(江:专指长江。今泛指大河。)(2)、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以为:以之为,“派他做”。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今常当“认为”讲。)(3)、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后进:而后进(兵)。今常用于落后者,水平较低,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2、一词多义:(1)、以:以逖为奋威将军(以:任命。);以为军谘祭酒(以:派。)。(2)、使:遂使戎狄乘隙(使:让。);使如逖者统之(使:派。)。四、合作探究:1、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明确:(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引语: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二、走近作者: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北伐,向北征伐。题目简洁明了,点明记叙内容。三、背景资料:西晋末年,刘聪和石勒在争夺中原的战争中,出于民族仇视,对汉族人民任意残杀,因而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许多汉族地方官员和一些塞外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起兵,打着晋朝的旗帜,跟刘氏和石氏的军队作战,并且打了不少胜仗。那时候,东晋政权刚刚建立,荆州、扬州一带政局稳定,经济力量也比较充实,形式很好,完全有进行北伐的条件。可是以司马睿为首的东晋政权,却没有收复北方的决心。只有祖逖白手起家,组织了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明确: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3、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逖?明确:素怀大志、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3)、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译文:4、《孙权劝学》《祖逖北伐》中有些成语已浓缩为成语,试把它们写出来。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向)②臣安敢戏其君(怎么)③孰与昧行乎(在黑暗中走路)④何不炳烛乎(点燃蜡烛)(2)、翻译下列句子。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翻译:怎么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