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新中国外交(一)【内容标准】(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全面辩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教学要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难点:万隆会议。【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概括课本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将学生的回答以板书形式写出。再让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各项外交成就的具体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并作分析。【新课探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建国之初的外交环境:建议归纳以下三点(教师略作介绍)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外交向苏倾斜→中苏结盟亚非部分国家独立:需要互相帮助支持→友好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3、主要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教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4、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教师提示: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中,不论其国家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二、出席万隆会议1.时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2.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3.中国的贡献: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求同存异”的方针。⑵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教师提示:出席万隆会议,建议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艰巨性:其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破坏。举例:“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其二,部分亚非国家的疑惧、误解。另一方面,重要性: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其二,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思考: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那么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同与异各指什么?【总结巩固】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真题训练】1、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A)A、周恩来B、毛泽东C、邓小平D、陈毅2、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B)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经济合作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C)A、日内瓦会议上B、联合国大会上C、周恩来总理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时D、万隆会议上4、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是(B)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D、政治分歧、经济合作【教学实践与反思】第15课新中国外交(二)【内容标准】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教学目标】参见(一)【教学要点】重点:中美关系。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新课探究】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教师提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简介联合国创立经过历史缘由上,建议说明两点: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为了将中国排斥于国际社会之外,孤立中国,敌视中国;美国长期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不得人心,其追随者越来越少。四、中美建交1、教师简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调整对华政策的背景:中美建交是中美双方调整外交政策,求同存异,要求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