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满井游记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写法廿(niàn)鹄(hú)鬣(1iè)茗(míng)罍(1éi)蹇(Jiǎn)倩(qiàn)女髻鬟(jìhuán)汗出浃(jiā)背(二)关于作者袁宏道(1568—1610年),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为“公安三袁”。课堂活动(一)基础练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朝著名家。湖广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是“公安派”创始人。(二)研习课文1.朗读感知(1)请你用心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听时注意字音、节奏、语调及感情。(2)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读时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等。2.字词句过关(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冻风时作。()②未百步辄返。()③土膏微润。()④波色乍明。()⑤柔梢披风。()⑥泉而茗者。()⑦汗出浃背。()⑧呷浪之鳞。()()⑨夫不能以游堕事。()⑩恶能无纪。()(2)翻译下列句子。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译文: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译文:③如倩女之赜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译文: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文:(3)朗读课文,加深对词句的理解。3.整体感知(1)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2)跳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4.句段研读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话主要描写了、和等景物。显示了此时满井的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游人虽未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5.探究质疑(1)第2自然段中的“泉、茗、巷、蹇”用法有什么变化?(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例1:表达效果:例2:表达效果:(三)应用迁移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山间雾气)。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③数为余言:“傅金吾④园中梅,张功甫⑤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⑥,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⑦之工,山岚设色⑧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⑨未下,始极其浓媚⑩。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西湖游记二则》【注释】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②夕岚:傍晚的山光。③石篑:作者友人的号。④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⑤张功甫:人名。⑥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⑦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⑧设色:用颜色描绘。⑨夕春:夕阳。⑩极其浓媚: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时为桃花所恋。()(2)相次开发。()(3)梅花为寒所勒。()(4)游客受用。()2.翻译下面句子。(1)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2)安可为俗士道哉!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①文中哪些句子是全文的纲?②与“西湖最盛”“为月”相照应的句子是:③与“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相照应的句子是:④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对红男绿女的“杭人”含有讽诮之意的句子是。29满井游记(一)明文学三袁(二)2.(1)①起②就③肥沃④初、始⑤开、分散⑥茶⑦湿透⑧吸;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⑨坏、耽误⑩怎能(2)①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②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③(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④(我)才知道郊野之外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知道啊。3.(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人物:我与数友事情的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气稍和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湖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4.(1)春水春山柳条麦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欢快(2)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