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导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3.学习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春意盎然;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份柔情,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作者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景物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崇祯(chóngzhēn)是日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毳衣炉火(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铺毡对坐(zhān)焉得更有此人(gèng)喃喃(nánnán)余强饮三大白(qiǎng)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1)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表判断)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②长堤一痕(数量)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②是日更定矣(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②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①余拏一小舟(古义:撑,划;今义:拿东西,捉拿。)②是日更定矣(古义:完了,结束;今义:确定,决定。)(3)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3.自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作者简介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师生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二)整体感知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是哪里?【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西湖湖心亭。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湖心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交流点拨】痴。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交流点拨】作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