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标要求】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重点难点】一、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实施的新制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看今朝,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建四个现代化;忆往昔,早在北魏时期各民族已融为一体,共创我国的历史。古代北魏各民族的大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功绩。(板书课题)探究新知:一、少数民族内迁(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民族的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掌握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匈奴、鲜卑、氐、羯、羌;知道少数民族迁移的方向:南迁中原。再出示鲜卑族迁移、发展、建立北魏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多媒体,了解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鲜卑族拓拔部的影响最大)1.北魏的崛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并不断发展2.北魏的发展: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②表现: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③影响:北魏历史发展进入新时期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太武帝拓跋焘)意义: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早期的鲜卑人通过捕鱼狩猎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它们不得不走出大兴安岭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在那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时间的迁移,仙贝拓跋部不断向南推移,最终来到了阴山山脉,建立了北魏王朝。此后,经过几代人的南征北讨,终于在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当时北方长达1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此时此刻的北魏统治者却面临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男就是如何对黄河流域进行统治。导入:这是一首有北方少数民族创作的民歌,历史悠久,广为流传。它描绘了北方大草原的壮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之后,它被译为了汉语,从而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而这都得归功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孝文帝何许人也?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个人档案。(教师小结)中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汉族的居住地,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内迁的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标志着北朝开始。(指导学生观看北朝(439年-581年)示意图,了解北朝的更替情况)(过渡)北魏的发展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改革背景(先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再出示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做些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设想假如不改革会导致什么后果?)(教师小结)鲜卑政权面临问题(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调整问题。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交往增多。与汉族的经济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不能有效统...